close

  中新網2月13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13日刊載《發達國家的不平等問題是誰惹的禍?》一文,文章指,發達國家的不平等越來越嚴重,問題關鍵在於本國民眾國際競爭力提高的不平衡,一信用貸款部分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端領域進一步增強了國際競爭力,而很多在全球化時代已經喪失了競爭力的低端勞動力,卻沒有得到升級而不斷在社會階層中下滑。而這些恰恰應該是政府應該著手改善卻總不得其法的地方。
  文章摘襯衫編如下: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2014年的國情咨文演講中把解決“不平等婚禮道具”(inequality)的問題作為“行動之年”(the year of action)的重要任務,無獨有偶,在今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主題也是“收入不平等”。
  金融危機後,不平等的問題一直是銀行利率發達國家關心的熱點,因為由於收入極化,社會流動性停滯都對政治和社會穩定構成潛在的巨大威脅。
  是全球化惹融資的禍嗎?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曾說“當全球化給大多數人帶來好處的同時,它也惡化了不平等,不僅傷害了窮人也擠壓了中產階層。”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2011年12月份發表的有關不平等的報告書,也認為全球化造成了不平等的擴大。金融危機發生後不平等問題在發達國家日益突出,而這些富國普遍把矛頭指向了全球化。
  全球化帶來不平等的邏輯大概包括兩個核心內容:第一、全球化讓勞動密集型產業大量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第二、全球化讓跨國公司更加便利地進行合理的直接投資。結果造成了發達國家的就業機會喪失和收入差距擴大。以上觀點不僅在邏輯上是誤導的,而且在政策上可能是危險的。
  首先,要看到全球化首先帶來的是財富在全球層面快速增加。冷戰結束後世界進入全球化時代,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從1991年的23.3萬億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63.15萬億美元,全球貿易額從1991年的4萬億美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15萬億美元。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財富積累最快的時期,因而全球化為人類帶來的是更多的人口脫離貧困並且享受繁榮,不能把不平等與貧窮混為一談
  第二,要看到全球化帶來的是財富在全球層面的更均衡分配。在過去20年,全球化讓大量的窮人脫貧,中產階層在很多新興國家不斷壯大。以亞洲地區為例,迅速成長的中產階層是“亞洲內需”的堅強後盾,根據日本綜研的推算,年收入在5000到35000美元的所謂中產階層在亞洲的人口已經接近9億,十年以後這個數字將會增加到14.3億。
  OECD的數據表明,每天消費支出在10至100美元之間的人口2009年亞太地區占28%(包括日本,不包括美國),2020年增加到 54%,2030年為66%。亞洲開發銀行統計顯示,亞洲新興國家消費可能在2030年將占世界消費的43%。從整體上來說,國家之間的貧富分配向更加平等方向進了一大步而非相反。
  第三,要看到全球化並沒有製造什麼有利於新興國家發展和不利於發達國家的競爭機會不平等的環境。以中國為例,儘管很多的產品打印著中國製造的標簽, 事實上只是中國組裝而已,而中國工人獲得的利潤比例仍然是很小的。亞洲開發銀行在2010年的報告中指出,iPhone的成本大約為178.96美元,而在中國生產的價值僅為6.5美元,而大部分的生產成本發生在高收入國家,除了美國以外還有日本和韓國。全球化並沒有給發展中國家特別的優待,大部分新興國家的發展是經過了嚴酷的全球化經濟考驗而取得的。
  第四,要看發展中國家的不平等狀況惡化的原因也不是因為全球化。行業壟斷,利益集團,貪污腐化,治理不善,法治不全等原因,是造成發展中國家不平等擴大的主要原因,同全球化並沒有太大關係。
  不作為與不平等
  那麼因不平等而擴大的賬,究竟應當算在誰的頭上呢?筆者認為政府和勞動力的不作為(inaction)是造成不平等的主要原因。
  首先,發達國家一部分勞動力在提高自身競爭力以適應全球化經濟的努力,可以說是不作為的。現在發達國家普遍出現失業率高的問題,但是事實上是就業機會與待業人員不匹配的問題才是癥結。根據美國全國製造業者協會的數據顯示,美國的製造業中有60萬個空缺,原因是找不到合適的技術工人。西方發達國家在過去的十年內,一部分本國勞動力素質提高沒有跟上全球化的速度,實質性問題是勞動力失去了全球競爭力。
  1997至2007的十年時間,美國製造業產能增長了3.9%,而勞動生產率增長了6.8%,這個落差也是導致失業的重要原因。全球化要求發達國家進一步提升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地位,這就要求就業人口擁有更加高的教育和技能水平,然而普通勞動者的素質提高明顯滯後。2009年的PISA調查顯示在數學方面,美國15歲孩子的能力排在34個國家的第25位。(也就是倒數的第9位)
  第二,政府在為那些將在全球化經濟競爭中失去競爭力的勞動力提供再培訓方面的不作為是重要原因。在過去勞動力的培訓工作很大部分由企業承擔,然而隨著技術進步加快,很多公司已經沒有資源來支持這些費用。缺乏了內部培訓,公司能做的就是尋找具有專業技術的人才。也就是說以前雇主會培訓雇員,現在他們則要求已訓練好的工人。
  政府在這方面的動作明顯滯後,冷戰後美國更加關心金融產品生產帶來的巨大利潤以及尖端技術的開發,而對於普通勞動者的技能培訓不足。而歐洲國家更關專註如何完善已經很完善的福利國家制度,按照原美國國家安全助理布熱津斯基的話說“歐洲人更關心如何把歐洲變成一個舒適的養老場所”。美國和歐洲在過去十年的經濟增長都欠缺了包容性與可持續性。
  認為發達國家不平等源於全球化,事實上是在為內部問題找外因,關鍵在於國際競爭力提高的不平衡,一部分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端領域進一步增強了國際競爭力,而很多在全球化時代已經喪失了競爭力的低端勞動力,卻沒有得到升級而不斷在社會階層中下滑。(張雲)  (原標題:聯合早報:發達國家的不平等問題是誰惹的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n85wneqp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